close

 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電 (記者 蔣濤)從靠近北冰洋的冰島雷克雅未克、到南太平洋斐濟的蘇瓦,從西半球的紐約、到東半球的新德里,連日來中國駐各國的使領館舉行慶祝新中國65歲華誕的活動,各國政要、國際友人、海外僑胞熱情參加。
  慶祝活動的盛況,折射出過去65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35年,新中國外交令人矚目的成就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。新中國從成立初期建交國相對局限,到現今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交,中國的“朋友圈”已遍及全球。
  2014年被視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,中國遭遇“經濟增速的換檔期,調整改革的陣痛期,前期經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”的“三期疊加效應”,呈現經濟新常態,與之相對應,外交等其他領域也體現出新的特點。進入“新常態”的中國外交如何落子,或可從中國對外交的頂層設計與外交實踐中管窺一二。
  新中國成立以來,國際格局劇烈變動,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幾經跌宕:從新中國成立初期“一邊倒”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,到中蘇交惡後“兩個拳頭出擊”打向“美帝”和“蘇修”,再到“一條線一大片”,在中美蘇大三角之間長袖善舞,終而在改革開放後摒棄“意識形態劃線”,外交工作回歸服務改革開放大局。
  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對中新社記者表示,新中國外交在冷戰格局下成長,在選擇空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,仍然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理念,取得了“乒乓外交”等歷史性突破,被第三世界國家“抬進”聯合國,為中國開展與世界各國的平等友好合作留下豐厚的遺產。
  如今,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外交已走過35年,中國經濟體量躍居世界第二,大國、周邊、發展中國家、多邊外交可圈可點。但也有聲音疑慮:中國會不會放棄上世紀90年代來的“韜光養晦”,轉而追求霸權?
  王帆認為,中國外交仍將長期堅持“韜光養晦”,這一方面符合中國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,另一方面也根植於中國和平發展的基因與追逐霸權“絕緣”。他同時指出,對比以往,中國外交更加積極進取,勇於擔當。
  “新一屆政府以來,新的外交倡議層出不窮。”王帆表示,以經略周邊為例,除頻密的高層互訪,中國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、打造中國—東盟自貿區升級版、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,孟中印緬經濟走廊、中巴經濟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外交倡議,積極推動“10+1”、“10+3”、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的互補共進。
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曲星認為,在穩步發力的努力下,中國周邊總體維持了和平穩定的態勢,地區合作勢頭不斷提升,日、菲等國給中國製造麻煩,牽制中國發展的企圖沒有得逞,中國對穩定周邊的塑造力仍不斷提升。
  這顯示出中國外交更富戰略思維,更具戰略定力。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月在第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,要加強戰略思維,增強戰略定力,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,堅定不移作和平發展的實踐者、共同發展的推動者、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、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。
  專家指出,在美國“重返亞太”的態勢下,中國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,保持與世界主要大國關係的總體穩定;在西方國家製裁俄羅斯之際,中國沒有跟風,與俄戰略協作水平穩步提升;在某些國家揮舞貿易保護主義“大棒”,利用量化寬鬆政策“放水”時,中國堅定支持自由貿易安排,推行“強改革”,不搞“強刺激”。
  “準確定位和精準發力使得中國外交沒有盲目跟風,也沒有‘隨風起舞’,而是保持了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”,曲星說。
  不過專家提醒,作為一個趕超型國家,中國未來面臨的疑慮、批評乃至打壓仍將成為未來外交的“新常態”。王帆將此視為“大國成長的煩惱”,是中國邁向世界強國繞不過的一課。
  他指出,這一方面需要中國樹立大國心態,歡迎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紅利,搭乘中國發展快車,增信釋疑,直面批評,不怕打壓;另一方面也要樹立底線思維,對挑釁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各類行為予以堅決回擊,對妄圖複活軍國主義的言行予以有力反擊。
  正如世界形勢和力量格局的迅疾變化使中國外交經歷不斷調整。如今,中國外交在2014年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迎來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:2014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,再過35周年,恰是2049年,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。按照官方圖景,彼時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,基本實現現代化。
  “中國外交將繼續服務於這一目標”,王帆表示,中國領導人如今出訪往往見證經濟“大單”簽署,廣泛開展高鐵外交、光伏外交等,利用外交杠桿服務經濟發展全局,帶動出口,促進就業,改善民生,真正實現“外交為民”。(完)  (原標題:新中國65年特稿:外交戰略顯定力 積極進取促發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15enxr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